厦门,一游客在鼓浪屿豪掷9000元买6斤海参,却当场带走仅2斤,余货直寄老家。半
厦门,一游客在鼓浪屿豪掷9000元买6斤海参,却当场带走仅2斤,余货直寄老家。半年后,游客突然手持外省检测报告杀回,揪住“三无产品”标签漏洞,索赔10万。游客没有选择与商家协商,而是径直将店家告上法院。庭审中,法庭发现游客同期在福建沿海发起49场同类诉讼,套路如出一辙,均现场取货、远程邮寄、未拆封送检,其中23份生效判决书均索赔10倍赔偿金。结果,法院的判决亮了据环球网7月30日报道:在去年男子小勇(化名)进了一家海产干货店,玻璃柜里黑褐色的干海参码得整齐,商家热情招呼“本地野生货”,小勇豪爽甩出9000元买6斤,却只拎走2斤,剩下4斤直接填了老家地址寄走。可没想到半年后,海产店老板却收到了法院的传票,原来小勇以“干海参是三无产品”为由,拿着外省检测机构的报告,要求退9000元货款并10倍索赔近10万。更蹊跷的是,检测样品是“未拆封的干海参”,物流信息确是店里寄出的包裹,庭审中,法院顺着诉讼记录一查,发现小勇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发起49起同类诉讼,专挑景区、市场高价买海产品,流程固化为“现场买货,拆分取少量,余货寄外省,送检起诉索赔10倍”,其中23次已靠“三无产品”判赔胜诉,妥妥把法庭当“提款机”。海产店老板急得跺脚:“他买的时候不问标签,寄到外省检测谁知道有没有调包?景区海产本来就有溢价,明摆着冲着索赔来的!”法院则精准戳破套路:小勇行为早已超出“消费者维权”,变成“职业打假牟利”,利用《食品安全法》10倍赔偿条款钻漏洞,让司法资源成了牟利工具。最终判决既“打违规”又“防投机”:认定干海参确为“三无产品”,商家需担责;但不鼓励“知假买假反复诉讼”。法官抠细节定“合理消费价”,市场同类干海参合理单价174元/斤,远低于景区溢价的9000元。于是,以174元为基数判10倍赔偿1740元,同时商家退9000元货款,小勇需退回6斤海参。判决一出,网友吵翻了天:有人叫好:“职业打假变味!本来监督商家,现在薅羊毛该治!”有人科普:“10倍赔偿是为让消费者敢维权,不是让人躺着赚快钱!”还有人心疼小商家:“景区房租人工贵,就因没贴标签被盯上,太冤!”法律是保护公平的武器,不是牟利工具,真正消费者遇“三无”该维权,但把诉讼当生意,只会浪费司法资源、寒了维权者的心。毕竟,当“打假”成“投机”,伤的是市场信任,更是法律温度。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?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!